g市的农机厂这几天可算是出了大风头了,研制成功了新型的拖拉机配套农具悬挂的双伴犁和旋耕机, 这新型工具比以前的都好用, 还省油, 让这小小的农机厂一下就成了全省瞩目的焦点。
因为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g市农机厂的新厂长又是个实干家,不想参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思想活动,他怕厂里的人闲下来被那些演讲的人带偏了,不仅经常安排厂里的工人加班,还组织厂里的技术骨干们休息时间改进旧机器研究新技术。
为了调动厂里工人们的积极性, 不仅经常买物资给加班儿的工人发奖励,还承诺要是谁在改进旧机器研究新技术上面有重大贡献的话, 不仅他自己自掏腰包发奖金, 还给评先进,调工资,一下就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你别说,虽然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勤奋上进之举,却误打误撞的搞出了不错的成绩。
莫小林来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记者先到了,不过也没比他快多少,看他们还不是很熟悉, 相互客气聊天儿的样子最多也就先到一两个点儿。
接待的办公室里五六个记者, 除了莫小林,还有他们省里其他报社的,市里的,广播站的, 就连就连隔壁省的报社也说要派人过来采访,不过这外地的来的就慢了,听说火车都得坐两三天,这会儿估计还在路上呢。
这么多记者过来采访,农机厂的领导还是很重视的,厂长主任什么的,好几个领导都陪着说话呢,中午还好酒好菜招待了一顿。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华国都是很讲究人情的,不管什么事儿都喜欢在饭桌上聊,哪怕在物资紧缺的70年代也一样。
而且农机厂怎么也是一个热门儿的厂子,招待客人虽然没有后世那么多花样,但也有鱼有肉算是很丰盛了。
这个时代的人,对工作很有热情,也不敢耽误,吃饱喝足也都马上开始工作了起来。
他们几个记者商量了一下,采访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要是他们分开采访一个一个问人家也挺烦,干脆就一块儿行动了,人多了,问的更全面不说还能对一对笔记不会记漏了啥。
最重要的是这种时事新闻,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又简单明了,他们只是充当一个传声筒,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众,不需要多好的文笔把它写得花团锦簇,那样反而让人看不懂,这次采访他们虽然不是一个报社的,却没有竞争关系,所以才能精诚合作,和谐友爱。
这次农机厂的成果因为是集体的心血,所以他们采访的人有点儿多,厂长,技术骨干,老师傅,表现优异的学徒工还有那些经常加班的工人们,这工作量着实不少,等他们采访完都已经下班了。
虽然提前完成了工作,可报社给他出差的时间是很宽裕的,多耽误两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于是莫小林没有像别的记者那样急着回去,晚上还跟被他采访过的技术骨干一起去食堂吃饭聊天儿。
比起被厂里安排那种好些话都不敢说,像是背了词的正式采访,食堂这种热闹放松的场合,显然让他们更有谈性,也更放得开。不仅他们研究新工具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和难题,就连厂长怕老婆的八卦都被抖落了出来。
聊的兴起,即使吃完了晚饭,他们也都不急着回家,在温暖的食堂,有莫小林这个省城来的记者当听众,一群人吹的很是热闹,过来说两句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到天都黑了,食堂要关门,这些意犹未尽的工人们,才在莫小林的劝说下各回各家。
而莫小林也回到了招待所,趁着思维清晰记得又清楚把刚才收集的素材在脑子里整理了一下,都记录了下来。
虽然厂里派他过来采访任务重点在新机器上,但也没说就只能写一篇文章啊!
他们当记者的,除了厂里布置的采访任务以外,一个月至少得交两篇自己收集素材写的文章。
莫小林觉得现在这样搞运动抓思想的浪潮里,这个抓着工人加班,搞研究,干实事的厂长就很难得,要是单独给他写一篇稿子,既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宣传一下这样实干创新的风气。
于是莫小林第二天又跑到了农机厂去,找到厂里的工人、家属们,了解厂长的为人、做派、人际关系和家庭成分,等一切都了解的差不多了才又找到田厂长说了他的想法,做了一个专访。
这样被当做正面榜样上报纸的事儿是很光荣的,谁还没点儿虚荣心呢?何况这样在报纸上被吹一波,不管是对社会影响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