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佑帝要推广棉花种植的事情逐渐的在京城里流传开来, 负责宣传的下人每天守在报墙下, 面对从十里八乡不断涌来的百姓们, 尽职尽责且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的问题。
百姓们的问题无非是棉花好种植吗种了的话要是长不出来怎么办保暖的效果真的比木棉要好价格
负责的下人们虽然有耐心,但这几天下来也是说的口干舌燥、头脑混乱。
好在, 褚空宁很快的便将报纸给印了出来, 上面记载的内容简单而且通俗易懂。
报纸两文钱一张,分别于报墙下、书坊内、街边等售卖。
更甚是,褚空宁雇佣了许多的贩夫走卒,让他们走街串巷, 去偏远一些的村子里兜售报纸。
有些人因为身骨腿脚不好,或是村子离京城内较远而没有办法过来。
能够过来的百姓不管听不听得明白,回去后讲解也不可能像是报纸上写的这般清楚周全。
再者, 来京城一趟的费用可不低, 穷苦人家更无车马, 也雇不起人,要想消息快速的传递出去, 还得通过报纸的向外售卖。
且报纸上不仅记载着种植棉花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还记载着种植棉花后的影响, 一些百姓想不明白的事情便为他们掰开来说。
例如, 说一说盛佑帝为何要推广棉花
棉花如果大面积的种植开来,待长成制作出衣服被褥等后, 这些东西对于他们、对于还在塞北苦寒地方镇守的士兵将领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更甚是, 棉花对于大蔚朝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深远的意义。
上面的种种问题皆于报纸上写的清楚详细。
报纸一经发行, 更是引起了文人墨客们的重视与讨论,如此涉及到民生之物一直是古往今来不可忽视的话题。
现在将一切摊开来讲的通俗直白,广传各地,那些个或墨守成规、固执己见,或想法浅薄的人想必也会思索其中的几分道理。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一种新的改变。
即使这种改变是好的,但它现在也是无法预料的。不敢尝试的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得到结果。
而当这种改变慢慢的渗透其中时,棉花的推行令势必要更加的容易。
五天、十天、半个月棉花被公布出来后,不过才用了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让消息传遍京城与周围各地,甚至更远。
并且百姓们接受良好,甚至有的村子已经领了棉花,由专门的人前去教授他们如何种植。
当这种影响随着报纸的快速销售,开始由京城附近扩散到大兴城西河等地时,盛佑帝也正式颁布了棉花的推行令,并将棉花种送往各地各州的任务交由褚空宁负责。
这却是件轻松又容易办的好差事,看盛佑帝的意思,若是褚空宁办得好的话,奖赏必然是有,再往上升迁也不是不无可能。
而褚空宁怎么可能办不好。
在棉花刚被公布出来的这段时日里,褚大将军笑容满面,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对他们讲起棉花之事。
知道棉花是什么吗我女儿叫人寻来的。
知道棉花有何妙用吗
不知道,那就去看看宣平大街上的报墙,还有现在到处发行的报纸。
不乐意听
不行,我得给你们讲讲,棉花好啊,做成被子的话,盖着比丝绸被暖和,眼看着快要入秋,你们府上都不考虑更换一下吗
现在棉花还没有种植出来,怎么换
不急,大家府里的地那么多,分出一两块儿来种植棉花,明年不就能够收获了吗
再说了,也正巧可以为陛下分忧,一举两得之事啊。
谁跟你一举两得大臣们不禁被褚藩良烦的够呛。
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武将们自然是为大将军马首是瞻,文臣们这边,官职不如他的不敢反驳,面上还得笑呵呵。
官职和他一样的也不敢甩脸就走。
为什么
因为每次褚藩良拉着人说个不停时,都是在刚上朝或是刚下朝之后。
这种时候,上朝前离不开,下朝后盛佑帝又还没走远,现在正是推广棉花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不敢走。
走了,不仅是甩脸给褚藩良,也是明面上在驳盛佑帝欲要推广棉花的决定。
尤其是在之后的一次早朝上,盛佑帝夸赞褚藩良为棉花推广所做的“贡献”后,便顺水推舟的正式下诏棉花推行令。
褚藩良说的更加起劲儿,大臣们就更要听着,心中不得不怀疑起,褚藩良是不是早就暗中得了盛佑帝的指示才
于是,甭管乐不乐意,这些大臣们被褚藩良硬是拉着闲扯一通后,回家也得吩咐下去,购买棉花在地里面种植。
京城里的高官大臣们都开始行动起来,尚且在犹豫观望的百姓们哪里还有迟疑。
更何况报纸上写的内容清楚明白,棉花的益处也确实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去,便也纷纷表示要种植。
由此,棉花推行令进展的意外顺利。
宣政殿内,盛佑帝手中拿着一份报纸观看,看到某处时便不由得大笑起来。
从几天前,报纸上便不再只写关于棉花的内容,也开始添加些新的东西进去。
比如,今日城西的哪个村子里领棉花种多少,城东村子种植棉花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虽然上面大多数还是关于棉花的消息,但在末尾处开始增添一些民间的趣事。
盛佑帝方才笑起,就是被报纸末尾的趣事所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