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悦耳动听,有的甚至“爆粗口”。这边刚吆喝完,那边又吆喝声起。
“过年咧,过节咧,俺的鞭炮没说的,个个嘎嘎响”
“从nj到bj,买鞭炮听响声,如果你卖鞭炮不响,不如买画贴墙上……”
“南来的,北往的,都是来俺这听响的……”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看谁的鞭炮更响……”
……
吆喝声过后,接下来就是燃放鞭炮。
谁的摊位燃放的鞭炮多鞭炮响声大,人们就往谁的摊位前聚集,谁的摊位就会卖得多。
所以有些摊位为了吸引顾客多卖鞭炮,都比着劲燃放。
鞭炮摊前总是围着一些小孩子孩子,由大人陪着来买花炮。
卖鞭炮人的小贩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挂在长长的竹竿上挑起来,在半空中来回摇晃着燃放。
爆竹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闪光冲天,爆竹皮满地,整条街上都弥漫着刺鼻的浓浓火药味,顿时大人们蜂拥而至前来选购鞭炮。
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则疯抢燃放爆竹时炮捻燃烧到半截熄了火的哑炮。
有的小男孩为了多抢哑炮,不顾危险,爆竹还没有燃放完就去抢,有的甚至炸伤手、烧着头发、崩坏棉衣……
鞭炮销量大的还有“小鞭儿”,单个儿细小,几十个成百头编在一起,四五米长,一点着信捻儿,响声连成一片,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像发射机关枪一样。
伴随清脆的响声,燃烧时的火光,孩子们围着拍手跳啊,叫啊,那叫一个高兴。
还有一种男孩子喜欢的爆竹叫“炮打灯”,形体短粗,点燃信捻儿,“嘭”的一声炸响,一道火光冲天,在高空中绽放出红绿黄色的灯火。
就这样,不知不觉已过了中午,集市上的人们渐渐散去,“炮仗”市场的商贩们也要收摊了。
小孩子们摸着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哑炮——“战利品”,个个高高兴兴,心满意足。
由于没钱买吃的,大多都是饿着肚子回家了。
农村里赶大集,是物质匮乏年代催生出来的一种自由商品贸易形式。
一个公社,方圆十多里一个集,除了专业的各式小商小贩,还有一些农户,把自己家多余的商品,拿到大集上去卖,赚点零钱,维持日常开支花销,像自己家养的鸡,剩下的鸡蛋,要出栏的牲口还有小猪崽儿,院子里种的青菜,地里种的五谷杂粮等等……
要想出门赶集,对于居住在县城和广大农村里的人来说,就是靠徒步,农村话叫做“起旱”。
这年月,连公社干部们下乡,都靠徒步,条件好的才能骑辆自行车。学生上学,靠徒步;走亲访友,靠徒步;迁徙搬家,更是依靠徒步。
所以,这时候的人都是特别能走路,一天走上几十里不在话下。
尽管刘家庄地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然而,除了偶尔穿梭其间的城市居民,鲜有乡村百姓甘愿掏出那几毛钱的车资,选择搭乘公交前往市集。
他们大多秉持着质朴的传统,脚踏黄土,肩扛希望,徒步踏上赶往刘家庄。
为了来刘家庄赶大集,有人也不辞辛劳,徒步穿越十几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翻山越岭,只为那一份热闹与期待。
更有甚者,因路途遥远,不得不提前在亲朋好友家借宿一晚,只为次日能更早地融入那片欢声笑语之中。
每当赶集这天,在菜场、供销社、百货商店、粮店都是人们在排长队抢购东西。
虽然排队累,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东西辛苦,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获得普通日子没有的享受,也是非常幸福。
刘家庄集市的今日之盛况,实非偶然,其背后另有深因。关键在于刘家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庞大的生产体系。
此地汇聚了逾两百余家工厂企业,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这片土地的经济天空。
这些企业不仅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更涉足机械工程等高端领域,产品门类繁多,技术精湛。
正是这份多元化的生产能力与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为刘家庄集市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吸引着八方来客,共襄盛举。
别的不说,单说这日常生活物资,刘家庄就基本实现了自产,比如说,药品、白糖、水果糖、白酒、果酒、汽水、雪糕、瓜子、茶叶、调味品、火材、学习用品、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各种五金、灯具、家电、零食、禽蛋类副食品、肉食品、五谷杂粮、水果、淡水产品……
除了在刘家庄,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米、油、肉、布、奶、糖等生活用品都很紧缺紧张,一是价格较贵,人们吃(买)不起,二是物资少,人们手上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大多数物资往往要凭票供应、购买。
另外,鉴于当前社会对布匹需求的急剧攀升,刘家庄正审慎考量是否应着手筹建纺织厂,以满足这一迫切的市场需求。
在这年月,农村里普通老百姓能穿上新衣服的机会很少。
老百姓购买布料、衣服、蚊帐、床单,乃至布袜,一切含有棉纱成分的产品,都需要定额配给的布票。
这时候,城市里不分大小口,每人每人每年一丈二尺。
前几年由于特殊原因,还更少一些。
由于布票紧张,一般家庭在做衣服买衣服时候都是精打细算。
如年纪大的不讲究衣着,很多都不添置新衣服,省下的布票供年轻人使用。
一般家庭,都是先给老大添置新衣服。老大穿着旧了、小了,然后给老二穿。
老二穿小了,又再给老三穿……衣服都是破了、旧了都不丢弃,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以至补丁垒补丁也是经常见的事情。
城市里的条件当然更好一些,普通居民着装都是比较传统,男子春秋都是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夏天很多都是背心、衬衣,蓝色的短裤或者长裤为主。
女性夏季一般都是碎花衬衣,长裤为主,很少有裙子。
等过两年,绿军装便会风行全国,样式都是中山装系列,胸前佩戴一枚伟人像章。
农村的农民一般都是干农活穿的服装,由于生活条件不好,很多都是大窟窿小眼,叠上补丁,非常简朴。
…………
如此这般,刘之野携其爱女,晨光初破便漫步至晌午,于熙熙攘攘的市集之中,不期而遇许大茂与傻柱二人,一番寒暄,热闹非凡。
反观刘竟斋与邓茹,二人却早已归家,投身于忙碌的年节筹备之中,家中一派温馨而繁忙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慌年了,早早地就为过年做准备。
磨面、杀猪、做粉条、磨豆腐、蒸年糕、摊煎饼,忙忙活活,一会儿也不闲着,整个刘家庄里都热闹得很,过年的气氛很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