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丽是通过京城的何氏家族安排过来的工作人员,后来的交往与扶持,最多只能算是违规。
为此贾英毅更加要保持低调。
虽然省长宋青锋力挺自己,但是张东峰还是觉得自己不能过于张扬。
高处不胜寒,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为此,张东峰选择了从乡村振兴入手,避免与贾英毅发生过多碰撞。
东宁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省城不相上下,但是东宁市许多乡村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为农村的未来划定了基础框架,其中提出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张东峰探索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张东峰主持召开东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
在会上,张东峰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
他认为农业农村是东宁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要厚植农业农村新优势,展示农业农村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才能为东宁市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增添新的动力。
东宁城乡是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必须统筹谋划、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村庄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村庄规划不能照搬照抄城市规划理念,不能“千村一面、千户一面、千房一面”。
要从村庄特色出发,按照政府不缺位、群众不缺失、设计师不缺席的原则,突出顶层设计、风貌管控、规划监管,点线面协同推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东宁市将从优化供给、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抓实“百千万”工程等五方面下功夫。
张东峰在会上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注重理念创新,让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相互叠加,不断丰富农村新型业态的内涵和外延。
当然,这是张东峰对市级部门、各县市区作出的整体要求,同时他自己也亲自参与了农村振兴的试点工作。
四十多年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打破了农村集体大锅饭,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受益于“包产到户”,绝大多数农民吃饱饭不再是难题,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不过,四十多年过去了,城乡之间的鸿沟依然凸显。年轻人流失、村庄空心化、乡村走向了芜败与凋敝,农村改革再次来到了关键时点。
另外,以土地财政谋城市发展的传统路径也已经走到尽头,牺牲农业来反哺工业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
张东峰没有盲目地全面地铺开改革,而是在省城高校、省级部门、特别是京城部委专家的指导下,选择几个典型的城镇和乡村进行试点。